学术交流
“马克思主义与当代”学术工作坊第12期:多元视角中的马克思
发布时间:2019年12月02日 点击数:


20191125日上午,由马克思主义学院主办的“马克思主义与当代”学术工作坊第12期学术讲座于囊萤楼302会议室举行。本次讲座荣幸邀请到全国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、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、复旦大学哲学学院王凤才教授作题为“多元视角中的马克思——从马克思到21世纪马克思主义”的学术报告。讲座由我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研部主任宋建丽教授主持,我院常务副院长张有奎教授、各教研部教师以及部分硕士、博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讲座。


讲座伊始,王教授强调了理解马克思的重要性,并梳理了当前学界对马克思和后期马克思关系的四种不同理解:一是关于“一个马克思”的四种理解:把马克思看成是人道主义者、黑格尔主义者、看成是科学主义的马克思和政治的马克思;二是关于“两个马克思”的三种理解:早期意识形态的马克思和晚期科学的马克思、批判的马克思和科学的马克思、哲学共产主义的马克思和历史唯物主义的马克思;三是关于“三个马克思”的理解:黑格尔的马克思、政治经济学的马克思和政治的马克思。王教授强调应该有“四个马克思”:哲学人类学家、政治经济学家、历史人类学家和政治革命家。在此基础上王教授提出了马克思所具有的四种精神,包括科学精神、批判精神、实践精神、乌托邦精神。

紧接着,他指出了对马克思主义的三种理解:作为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、作为政治纲领的马克思主义和作为社会科学的马克思主义,从而进一步阐发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五种阐述路径,包括了国外马克思学、正统马克思主义、西方马克思主义、东欧新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。其中国外马克思学分为西方马克思学、苏俄马克思学、日本马克思学,它们强调的是学术性;正统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形态性;西方马克思主义强调思想性;东欧马克思主义强调现实性;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更加强调理论与实际的统一性。

随后,王教授指出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基本格局包括21世纪欧陆国家马克思主义、21世纪英语国家马克思主义、21世纪原苏东国家马克思主义和21世纪亚非拉国家马克思主义,并且提出了21世界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热点问题。王教授还确立了一种新的研究框架:从单数的、非反思的马克思主义到复数的、创新的马克思主义。此外,王教授还强调21世纪世界马克思主义研究要反对教条主义、虚无主义、实用主义这三种错误倾向。

最后,现场同学积极地就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、如何进行学术思维转变等问题向王凤才教授请教,王教授耐心地对同学们的问题进行解答,在场的同学纷纷表示收益颇多。

讲座结束后,王凤才教授与马院师生共同合影留念,本次讲座圆满结束。


文:施雅琪/图:施雅琪、钟亚坤

审核:李斯倩、江春萍


Top